科普|李立浧院士央视分享特高压直流输电
为什么要西电东送?
头顶8个放电的“皮卡丘”工作
是什么体验?
中国电力人为何坚持进入“无人区”?
为了世界首个特高压直流工程
团队竟然运了1吨泥土出国?
自己的特高压实验室有多重要?
打破理论和制造“悖论”
灵感竟来自生活?
绕赤道1周的线路
如何成为中国的闪亮“名片”?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电力生产变得更加多元,而能源资源和用电需求呈逆向分布,是我国的一大现实国情。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能源资源分布在西部、北部,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电力消费却集中在东部、中部,如何将西部的能源转化为电送到东、中部?特高压恰恰能解决这个难题,它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优点。
本期《开讲啦》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理事李立浧,为大家分享我国重要科技攻关项目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历程。
十四交十六直,总长度绕赤道一圈!
本世纪初,在我国提出发展特高压的时候,国际上在这方面还没有什么研究,既没有现成的设备,也没有任何工程和运行经验可以参考。“不能因为国外没有我们就不做,因为这是我们国家需要的!”李院士铿锵有力地说。
研发过程困难重重,李院士分享了当年为了准确地完成绝缘试验,甚至将一吨高岭土空运到国外的实验室;而在研发特高压的核心设备过程中,李院士带领团队从电池中获取灵感,“我们把±800kV分成两部分,两个±400kV做了一个叠加,这样就把它整个的制造难度下降了。”最终设计出来的±800kV换流阀第一次试验便取得了成功,创新地将换流阀的电压等级从±500kV提高到±800kV。
如今,我们已经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特高压实验室;十六回直流特高压在西电东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加上十四回交流特高压,这三十回特高压线路总长度将近四万公里,可以绕赤道一圈!不仅如此,我国特高压已走出国门,巴西的两回特高压直流——巴西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就是由中国的技术人员主持设计的,特高压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闪亮的名片!“通过我们这个过程里头,我们不要迷信,要相信我们自己有自主自立搞创新的能力。”李院士激动地说。
这里工作,相当于每天头上顶着
八只皮卡丘?
节目现场,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特高压的工作状态,李院士连线了昆柳龙±800kV特高压柔性直流工程送端——昆北换流站。昆柳龙直流工程是世界上第一条±800kV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它把我国第四大、世界第七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发出来的电送到广西和广东。
连线工作人员一开始的介绍也把大家吸引住了,“大家都知道皮卡丘有一项绝技,这项绝技能够发出十万伏特(100kV)的电量,在我们换流站工作就相当于每天头上顶着八只皮卡丘串联在一起,走到我们换流站里面,你甚至都能听到电流声。”主持人撒贝宁直言看到换流站里的换流阀设备,感觉就像科幻片里的飞船内部的结构一样,充满了科技感!李院士坦言这正是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在煤油灯下看书把我的眼睛近视度加深了一倍,电非常重要!”
步履矫健、声音洪亮,如今已经八十岁高龄的李院士仍然充满活力,一周内可以辗转多地出差考察、开会,真一位“空中飞人”!而且对他来说这再正常不过,这种工作状态着实令现在很多年轻人汗颜。
谈起电,李院士感慨万分,当年大学毕业时到甘肃做施工,住在老乡家里,没有电,晚上用煤油灯看书,在那待了一年多以后,本来八百度的近视直接升到了一千六百度,深刻地体会到没有电的那种痛苦。“在煤油灯下看书,把我的眼睛近视度加深了一倍,所以我就说电非常重要。”
李院士的精力为何如此充沛?主持人撒贝宁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一个人当他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去感受身边发生的一切,去寻找身边人最需要的东西,去了解这个社会的痛点,从而变成自己努力的起点,我觉得这样的人生一定会充满动力。”
李院士还把开讲现场变成一个电力小课堂,一登台就对小撒来了个三连问,“电在输电线路里的速度是多少?”“‘我们家电热水器每天用电三个千瓦’,这句话对吗?”“你能分辨出直流铁塔和交流铁塔吗?”令主持人撒贝宁猝不及防……那么他的回答究竟如何呢?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