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售电市场|谁动了4月市场交易的“奶酪”?

北极星售电网讯:“3月25日,四川省经信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近期外购电及留川电量相关工作的函》川经信电力函〔2022〕184号,函中明确表示,全省用电量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水电站水库偏低,电力供应形势严峻,须进一步加强外购及大水电留川的相关工作,确保满足省内需求。

(来源:微信公众号“硕电汇” 作者:小硕团队)

上周末,市场主体接到最新的通知要求,由于3月水电上网电量偏低,无法满足3月市场真实需求,发用两侧3、4月水电合并考核。

以历史经验来看,这样的供需形势,在月内交易市场对用电侧主体来讲往往不容乐观。不过,本月市场交易实际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继3月第6轮交易突破枯水期多年新低,成交均价达到359.57元/兆瓦时后,4月市场交易价格也出现了低开低走、大幅波动的走势,并且在4月7号又一次书写历史,此轮开盘供需比就达到了6.3:1,最终成交均价再创新低,达到了349.35元/兆瓦时。

这再次验证了“历史绝不会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作用和结果。”

在买方主体“欢天喜地、盆满钵满”兴高采烈的同时,不免会想到,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小硕今天努力一探究竟。

政策升级的影响

2022年的市场化交易政策调整了配火交易品种的配火比例(枯水期由原来的7:3升级为5:5),这使得市场化交易的需求侧整体结构得到优化,枯期需求下降;与此同时,风光企业入市允许参与月内交易,这也让市场中供给侧主体数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枯期供给能力上升,发电侧指标竞争加剧。

供需形势的微妙变化导致年度交易时枯期买电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2022年度交易期间的市场反馈来看,大部分用电侧主体在年度交易过程中游刃有余,枯期批发交易规模显著提升,使得月度刚性需求同比大幅降低。

枯水期调度模式

说到这,肯定有不少小伙伴会发出疑问,虽然月度刚性需求同比降低,但四川在枯水期不存在弃水现象,甚至需要外购来满足需求,调度也是采取不弃水原则调度,和电厂自身持有合约关联不大,那么按照正常逻辑来看,既然水电厂应发尽发,结合发用电平衡逻辑,即发多少电,就应当有多少用电需求,市场化交易不应该出现类似丰水期的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谁动了奶酪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在整体供需偏紧的用电形势下,市场供给却出现截然相反的场景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来看看水电厂枯期上网电量的去向,水电厂枯期电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市场化交易部分,用于供给参与直购电用户的电量,另一部分则是用于保障农居用电和部分电网代理购电的优先计划指标。由于优先是预测值下达,事后调整,一旦优先指标初期下达或者发电主体对事后调整预期和实际出现偏差,势必会对整体市场化交易产生影响,比如优先指标初期不足,那么在市场化交易中,水电厂整体可以卖出的电量就会增长,从而造成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场价格下滑。因此,优先准不准确,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时候,小伙伴肯定会问,优先指标一直遵循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为什么之前没有出现极端价格情况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回到最开始所讲的年度交易的枯期成交情况。由于今年枯期大部分需求在年度交易已经被满足,原本月度需求减少,这就导致了一旦电厂的优先指标与往年出现相同电量偏差,在供需上将体现出明显改变。

例如,优先指标较实际偏多20亿电量,但发电主体预测事后将调减24亿,这导致市场交易供给偏多4亿,在不考虑偏差和主体自身发用电预估准确性带来的影响时,若月度有20亿增量需求,供需比应当在1.2:1附近,对于市场价格影响不大,但若月度只有2亿增量需求,则供需比将骤升至接近3:1的程度,肯定会对市场价格出现质变的影响,而发电侧还可能存在辛辛苦苦低价争取来的指标,由于事后优先回调的可能性存在,在事后交易面临不得不转出的风险,导致受伤的总是发电侧。

除了这些影响外,3月发电侧主体还明显受到了2月超发考核带来的影响,即2月出现了发电侧事后最低限价接不到指标的情况,与此相对应的是用电侧事后最高限价买不回电量的情况,这些场景的出现,小硕认为依然是由于前文所说的优先指标偏差影响,不过此次是优先指标偏多,事后调减导致。

2022年,从电力市场化改革发展来看,是一个新的里程碑。而从已经发生的枯水期月度交易来看,市场行情出现了大幅波动。伴随工商业目录电价的彻底取消、市场交易政策的不断升级、电网代理购电的方式新增,已经对市场化交易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而继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让需求更好地引领优化供给,让供给更好地服务扩大需求,是不断做大做强电力市场的重要手段!

【小硕观察、见微知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