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深圳“净零”发展何以“拔头筹”

文 | 本报记者 张胜杰 近日,南财城市通、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下称《报告》)显示,深圳以低碳排放强度和高发展质量等优势在30个城市净零碳发展水平排行中排名第一。

文 | 本报记者 张胜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南财城市通、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下称《报告》)显示,深圳以低碳排放强度和高发展质量等优势在30个城市净零碳发展水平排行中排名第一。

作为典型的“三大三小”城市,即经济大市、产业大市、人口大市,也是空间小市、资源小市、环境容量小市,深圳的低碳“密码”是什么?

多项评价指标位列第一

《报告》显示,作为我国经济总量第三城,深圳2021年人均GDP已超过17万元,单位面积GDP在各城市中遥遥领先。深圳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城镇化率达到100%的城市。

“目前来看,深圳的绿色低碳发展程度很高,已步入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阶段。”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研究总监李博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报告》选取了30个城市作为样本,综合考虑了城市的战略定位、发展水平、碳排放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因素,构建了净零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设置了碳排放指数、能源结构指数、能源消费指数以及发展质量指数4个2级指标,从多维度对样本城市的净零碳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低碳排放强度和高发展质量优势明显,尤其是单位GDP碳排放总量、单位GDP能耗、人均能源消费量变化等净零碳城市核心指标都位列第一。

《报告》显示,从单位GDP能耗(即能耗强度)看,2020年,深圳能耗强度已降至0.17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在“十三五”期间下降了19.3%,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

创新驱动结构持续优化

“上述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深圳近几年在政策、资金和资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从源头到末端展开行动,产业、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同时推动交通、建筑等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李博总结道。

《报告》分析,按照三次产业结构来划分,2021年深圳第二产业占比仍为37%,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一。尽管工业仍然占据了较高比重,但得益于持续的产业转型,深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40%,高新技术产业在4大支柱产业中贡献最大。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已超过70%。

“这与深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分不开。”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朱东山指出。

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2021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9.6%,推动产出效能持续提高。

而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近年来,深圳持续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彻底淘汰了民用散煤和普通工商业用煤,市域内仅有一座燃煤电厂,核电、气电等清洁电源装机容量占全市总装机容量超过了3/4。

此外,深圳已经连续6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数量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全国新能源汽车普及率最高的城市。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48万辆,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约14%。

减碳仍面临挑战

虽然深圳在净零碳城市建设方面表现优异,“但受制于自身资源禀赋、地理条件等因素,未来还有提升空间。”李博说。

“深圳高位过坎,在推动‘源头能耗减少’和‘末端排放减少’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朱东山进一步指出,一方面,从源头减少碳排放,高度依赖生产工艺改造、设备购买等方面的投入,不可避免带来阵痛。但目前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企业难以投入资金和精力从源头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自2012年推出碳排放交易所以来,深圳已在主要碳排放企业实行碳配额分配机制近10年,随着节能减排措施的深度实施,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不断提高,减排难度持续加大。

对此,《报告》建议,进一步控制煤炭消费,提高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提升光伏、海上风电应用规模,从而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同时推进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进一步强化工业降碳减排,推进工业节能提效和制造业优化升级,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尤其是鼓励新技术使用,大力推进低排放示范工程建设,促进低碳示范、试点项目的推广。

“城市的低碳转型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科学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撑,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此过程中,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尤其要平衡经济增长和减少排放的关系。”李博强调。

关键词: